来源:郭一鸣-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
而在此之前的7月28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出台……
很明显,国家的战略布局逐步开启,两大政策形成“0-6岁全覆盖”的福利链条,直指人口问题的核心矛盾!
1、育儿补贴凸显普惠底色与兜底功能。针对0-3岁婴幼儿,每年3600元/孩的现金补贴实现合法生育家庭全覆盖,且不计入低保审核收入,直接惠及超2000万婴幼儿家庭。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承担约90%资金规模,从机制上保障欠发达地区政策落地无虞;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披露,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约为53.8万元,其中0-3岁阶段的养育成本约为7.36万元,国家10800元的补贴,可直接覆盖0-3岁年均养育成本的14.7%。与此同时,市场预计60%资金将定向流入母婴消费领域,有效激活乳制品、纸尿裤等刚需品类的市场潜力。
2、免费学前教育(5-6 岁)聚焦教育公平分步推进。2025 年秋季学期起,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将全面免除,民办园同步按公办标准执行减免政策;通过试点先行、全面推广以及全域覆盖的战略步骤,这个政策直击入园贵的痛点。相关测算显示,一线城市家庭年均可节省1.8万元保教费的60%,相当于普通家庭年收入的10%以上,显著缓解幼儿园贵过大学的民生焦虑。
展开剩余75%整体上,短期家庭在学前教育上的支出减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刺激家庭消费。中期而言,随着更多孩子能够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教育公平性得到提升,整体人口素质的基础得到夯实,为未来劳动力市场输送更优质的人才,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战略布局之下,政策显著重构家庭育儿成本结构,尤其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使得养育孩子,从家庭承担转向国家托底。
1、育儿补贴的边际减负效应。对于县域等低线市场家庭,3600元补贴可覆盖全年纸尿裤支出或奶粉支出的30% ,显著提升了这部分家庭的消费能力,降低了育儿的经济压力。从宏观层面看,全国范围内育儿补贴的发放,使得家庭在0-3岁婴幼儿养育阶段的负担减轻,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孩子成长初期的各项开支。
2、学前免费的复合减负。直接减免方面,众多家庭实实在在减少了保教费支出,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经济压力得到极大缓解。间接释放消费上,全国省下的学前教育费用预计能释放千亿级家庭消费潜力,资金将流向母婴、娱乐等非教育领域,进一步促进家庭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消费市场的繁荣。
当然,无论是月儿补贴还是学前逐步免费,政策还是有局限性。虽然两项政策极大减轻了家庭育儿负担,但住房、托育等隐性成本依然较高,例如多孩家庭面临住房空间不足、托育服务难寻且费用高昂等问题,需要后续政策如多孩家庭购房指标优化、托育服务补贴等跟进。免费学前教育虽减免了保教费,但不包含伙食费,且部分民办园可能通过 特色资质等方式维持溢价,必须强化价格监管,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家庭。
最后,两大政策的落地,对资本市场影响巨大:
1、直接受益的核心赛道。
乳制品与母婴消费:育儿补贴拉动奶粉需求,预计带动行业规模增长5% - 8%。贝因美、阳光乳业等企业已享受政策红利,国产奶粉市占率不断提升。母婴零售渠道如孩子王,通过 “线上 + 线下”联动,销量大幅增长,零售渠道价值得到重估。
学前教育服务:政策推动学前教育市场规模突破万亿,民办普惠园借助财政补助实现盈利平衡。威创股份、美吉姆等企业加速布局“托幼一体化”,抢占市场先机。
教育装备与信息化:智慧幼儿园建设需求大增,鸿合科技中标大额交互平板项目,创源股份幼教家具市占率较高,政府采购量显著增长,相关企业迎来业务拓展机遇。
2、中长期价值重估领域
儿童医疗健康:儿科诊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华特达因、金域医学、锦欣生殖等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占据优势,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重视程度提升,该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家庭消费升级:多孩家庭增多推动特定户型成交占比上升,理想汽车等企业凭借契合家庭需求的产品实现交付量增长,儿童保险、早教机器人等细分领域也迎来创新机遇。
银发经济联动:政策释放的家庭消费能力间接反哺养老产业,如孚日股份探索“一老一小”协同服务模式,形成“育儿 - 养老”消费闭环,为产业发展开拓新方向。
总体而言,国家育儿补贴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是应对人口与教育问题的关键举措,而从此前的口号到如今的补贴落地,生育支持也正是进入到真金白银时代。随着政策落实和配套完善,在刺激生育、提升人口素质、促进家庭消费和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资本市场也将涌现更多投资机会。投资者可聚焦刚需消费、下沉市场以及服务升级等主线,关注现金流稳健、渠道下沉能力强的头部企业。
发布于:北京市国元证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